• 有感于“读砚楼”读砚

    从星湖东门出,转入端州路朝东走便是闻名遐迩的端砚街,马路的两旁星罗棋布地分布过百家大小砚铺。上海有“十里洋场”,而砚都的端砚街又何止十里!我常在这里徜徉,一个奇特的店铺名总时常闯入我的眼廉——“读砚楼”。“读砚楼”这名称似与商业无关,却有点谦逊之意,这是黎铿大师为主人题的。出于好奇,我便进入一看究竟。主人不在,我便续一流览品赏陈展作品。经同伴介绍,主人莫裕雄,外乡人,天资聪颖,故人称他“亚叻”(聪

    2011-04-07 中国端砚收藏与鉴赏网 910

  • 巧形赋彩 独具个性

    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的端砚厂家热衷于储备老坑、坑仔、麻子坑三大名坑砚材。由于对奇石的偏爱,梁鉴棠却把资金投放在色彩丰富,形状奇特的木纹石,以他活跃的形象思维,创作出系列具有仿真品味的山水、人物、瓜果砚。一时间,小小的作坊吸引了不少端砚爱好者。之后,通过经纪人,奇特的作品又悄然打进了台湾、南韩等国际艺术市场,理想的市场效应,坚定了他的信心。“十年磨一剑”。当他第一次把利用桃溪坑黄斑石的石品巧饰

    2011-04-07 中国端砚收藏与鉴赏网 592

  • 端砚发展的今天和明天(江山胜迹)

      从老坑一路走来,端砚已经有了1300多年墨迹斑斑的历史,它从哪里来,要向哪里发展,请看记者的现场采访记。   玉兰花绽放时节,广东肇庆白石村——上百家砚厂和制砚作坊会聚的城市一角,砚厂经理们正忙碌着调集各色砚台,准备4月上旬到北京参加全国第21届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为越来越精彩的迎奥运日子增添光彩。肇庆白石村,由端砚而栩栩生辉。风景如画的羚羊峡  透过新时代光圈看端砚  中国四大名砚——端

    2011-04-07 人民日报《海外版》 740

  • 水岩端砚 石居水底

      端砚石出产在广东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七星岩北面的北岭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宋坑三地砚石为最佳。水岩,又名老坑、皇岩,现只存大西洞和水归洞。水岩端砚砚材开采始于唐后期,其砚材石层的厚度比较薄,一般为40厘米至60厘米左右,有些石层还不到20厘米厚。  水岩有中洞、西洞和东洞之分。就砚材质量来说,东洞为最好,其石眼多碧晕,如鸲鹆眼。中洞的砚材比东洞的又要差一些,其石眼多赤圆,如珊瑚鸟目。西洞

    2011-04-07 中国商报 540

  • 端砚的人文精神

    陈羽  二是人对他人的关怀。个人不是孤立于世间,从自利的本能也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公平与正义。如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的千古佳句,以浪漫的想象、饱满的激情赞颂端州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端砚优良的石品。苏东坡题端砚铭:“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一嘘而泫,岁久愈新。谁其似之?我怀斯人。”他身之所历,有感而发,描绘了端砚采石的艰险情景,感慨砚石的来之不易,不仅同情

    2011-04-07 西江日报 614

  • 是谁引领砚雕艺术的未来?

    ——作者不应摄像式地刻录生活,而应艺术地升华生活。——没有文化创意,就没有艺术的新生命;没有思想内容的作品就等于没有灵魂。——高明的砚师不会刻意去雕琢物象的形似,而是用心力去造化物象的神韵与风骨,锤炼出无声之诗。——昨天的创新是今天的传统,今天的创新是明天的传统。因此,大师不会把精力耗费在早已被认可了的流行砚风,而是独辟蹊径,苦心创造明天的经典。——在艺术创作的领域中,当某种品质一旦受到创作者的首

    2011-04-06 中国端砚收藏与鉴赏网 775

  • 平凡者执着的砚艺人生

    ——小记肇庆市端砚协会副会长黄伟洪 一九七二年,一件前所未有,标新立异的《百鸟鸣春》砚横空出世,预示着十年冰封文艺僵土的解冻,百花齐放的春天即将到来。八十年代初,在“继承传统,锐意创新”的创作理念指导下,端砚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好势头,端砚畅销日本,南韩,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黄伟洪正是这时进入了端溪名砚厂的,并有幸师从一代名师黎铿,在以后创作实践中一直受他的影响。1980年入行后,经过艰辛的三年

    2011-04-06 中国端砚收藏与鉴赏网 536

  • 端砚赋色之我见

    日前,有幸欣赏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庆明创作的“为人民服务”、“年年好运”、“国粹”、“元帅诗篇颂星湖”等砚。这些砚,作者以书法为主要文化载体,巧妙地利用了端砚石的特质及形状,加上深厚的雕功,使得整件作品磅礴大气、内涵深邃、创意突出,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而颇引我遐思、并因此激发我撰写本文的,是数件作品的“赋色”,这是我之前未见过的。特别是“为人民服务”砚,在用色上,笔者甚至认为这

    2011-04-06 西江日报 380

上一页1下一页 转至第
首页
书画
端砚
资讯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