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赋色之我见

2011-04-06 16:26:56 西江日报

        日前,有幸欣赏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庆明创作的“为人民服务”、“年年好运”、“国粹”、“元帅诗篇颂星湖”等砚。这些砚,作者以书法为主要文化载体,巧妙地利用了端砚石的特质及形状,加上深厚的雕功,使得整件作品磅礴大气、内涵深邃、创意突出,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而颇引我遐思、并因此激发我撰写本文的,是数件作品的“赋色”,这是我之前未见过的。特别是“为人民服务”砚,在用色上,笔者甚至认为这是一种端砚技艺的创新。

       “为人民服务”砚与“天下为公”砚属对砚,作品方正凝重,两砚犹如打开思想的大门,正上方便分别是红底镏金的毛泽东、孙中山笔迹“为人民服务”与“天下为公”,鲜明突出地折射了两大革命先驱的革命理念,融之入端砚,实乃历史主题思想、传统书法、端砚文化完美结合之创新典范。笔者观前看后,就是觉得此一抹红底色、镏金字无论是去其色、或赋它色,均无法达到目前的艺术效果。那么,从艺术角度看,端砚的赋色,笔者认为是可行的,是讲究的,是可发展的。

这里,笔者试从端砚赋色的历史与现实操作,抛砖引玉,浅论其现实发展意义。


  一、端砚赋色之历史


  端砚赋色历来有之,但少人将其融入砚石主体的雕刻创作理念,这也与以往砚工的“重石轻雕”有关。例如铭刻印章,历代便有以朱红点之,使之在沉实青紫的端砚石上跃然而出,整件端砚作品往往因此生气勃勃,颇具画龙点睛之功。在当代,我市黎铿、刘演良、张庆明等工艺美术大师,便深谙此道。因此,端砚赋色是有其历史及现实基础的。

  二、端砚赋色非乃必为之,而乃必究之

  不少人对端砚赋色不以为然,这一来是因为砚石与颜料长久有机结合的难度大;二来是因为用色涉及美术创作的艺术触觉与审美,颜色用在端砚上,少之则弱,过之则杂,往往令人望而止步;三来是因为缺乏行业用色习惯文化及成功典范。而端砚成名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历来是文人墨客、名流骚客的掌中之宝,其制作技艺和流程已经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换句话说,端砚就算不赋色,其美丽与珍贵也已经是不可置疑的,目前也没什么大影响。因此,笔者认为端砚赋色非乃必为之。在条件没成熟的情况下,不用强人所难的去推广,个人不能用、不善于用色的,就不如不用。

端砚古称“紫石”、“紫云”,具有鱼脑冻、蕉叶白、天青、石眼、火捺、玫瑰紫、翡翠斑、青花、冰纹等等名贵石品,绚丽多彩。从整体角度看,这些石品蕴涵在整体青紫的砚石中,是深邃、厚重、内在的美,湿水显现,折服众生。也正因为如此,内在的美往往也需要外在的形式美来补充。整体偏冷、偏暗的端砚石如能加上恰如其分的颜色,会产生怎样的艺术点缀,会是一件多么完美的艺术品!而且,从现代端砚价值形式迅速从实物走向文化的转换趋势看,端砚雕刻从“为砚服务”逐步走向“以砚为载体、独立成熟发展”的前景看,从社会审美欣赏需求的变化看,端砚的赋色会是一种历史趋势。关键是研究好其用什么色、怎样用色。因此,从这一角度看,端砚赋色实乃必究之。


  三、端砚赋色的探讨

 

(一)用色。这是最关键的一点,端砚赋色是为了使端砚更具艺术美感,因此绝不能喧宾夺主地掩盖砚石,特别是珍贵的石品。大片上色,就不是在做端砚,而是在石头上画画了。

(二)色调。笔者认为端砚石由于整体属于冷色调,因此赋色色调当以暖色为上。当然,这随各创作者随机应变的感觉,凭自行选择即可。例如宋坑石,本身是暖色调,便不适合再以暖色赋色。

(三)色彩。既以暖色为上,色彩当然以红、黄等色较好,醒目柔和,较能与砚石相辉映。另外值得关注的就是白色,白色在青黑的砚石上,是十分醒目的,例如“年年好运”砚,十二生肖在瓷白的底色衬托下,醒目生动。

(四)色吸。上了的颜色如何保证不易脱落,这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根据张庆明的介绍,丙烯等颜料较能吸附。而笔者则认为,端砚难在雕功,非在着色。因着色是建立在雕刻好的固定位置及形状的,这区别于绘画。因此,掉了颜色,再重新上一遍也未尝不可,这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以上只是笔者一家之言,实乃抛砖引玉。端砚赋色等论,尚盼行业专家验证指正。“为人民服务、天下为公”对砚,完美赋色之典范。“年年好运”砚,创意突出。



首页
书画
端砚
资讯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