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石的家族

2011-04-06 16:33:49 西江日报

端砚石有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它的老祖宗、大本营在西江南岸烂柯山之外,它的嫡系遍及端州周围:东至沙浦,西达小湘,南沿崇隆,北居北岭。取砚石之洞穴,星罗棋布;制砚之石,可谓品种繁杂、各有特色。

砚石最佳者是水岩,也就是老坑岩。关于水岩砚石的妙处,下面将有专门的介绍。在这里只着重谈一下其它砚岩分布情况和所产砚石的特点。

羚羊峡南岸、烂柯山脉一带以至崇隆水口,是砚岩最集中的地方。计有水岩、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软石洚岩、硬石洚岩、打木棉蕉岩、飞鼠岩、青点岩、菱角肉岩、龙尾青岩、果盒络岩、黄蚓矢岩、虎尾岩、白蚁窝岩、砂皮洞、宣德岩、屏风背岩、石梯岩、梨木根岩等等。这些砚岩的石质比较好。用这里的砚石制出来的端砚,易发墨,石品多,实用、欣赏都很有价值。水岩固然是它们家族的代表,但其它如坑仔岩、麻子坑岩也很有特色。

坑仔岩历史悠久,它的前身是唐代的“下岩”。后塌方,直至宋代治平年间重新开采。据清代武进李兆洛著的《端溪砚坑记》载,坑仔岩所在的位置:“自老坑口东望第二峰,高处有石径上,石隙有作迹,导者云此为坑仔岩。山皆陡峭,下即平畴。”同水岩的直线距离不到500米,它的东面至今还保留一洞“广如屋”,石工们称它为“栖安洞”,是当年石工居住的地方。坑仔岩的石不分层,凝结成团,据清代端溪何传瑶著的《宝砚堂砚辨》介绍:“坑仔岩色微紫,质略细,无天青,其蕉白、鱼冻之细嫩者甚似大西洞,然嫩而不化如以粉涂成者。其旁多有蝇矢点,似细青花而色甚淡,日下察之,满面蚁脚油迹;有绿质砂针,极松脆,可以指甲刮去。有带黄气者,其质稍燥,甚似小西东洞。”

据专家们评价,坑仔岩的砚石与水岩砚石的石质、石色、石品十分相似。事实上,在过去“坑仔岩石工常取鬻充水岩”(钱以垲《岭南见闻》)。这个岩洞由于地势险要,不易开采,已被人们弃置一百多年。过去坑仔岩砚石制作的端砚只有在博物馆才能看得到。

1978年,肇庆市有关部门作出了重开坑仔岩的决定,国家也拨来专用资金予以大力支持,经艺人们雕琢后鉴定,果然与水岩砚石不相上下。只是石性稍燥,石质稍脆,但它的石眼较多而质优。当年砚工抓紧寻找“石路”,将砚石大量开采出来,为重振端砚雄风作出新贡献。关于这个岩,下文还有述介。

上文提到的麻子坑岩,它的石质优而有特色。高兆《端溪砚石考》称赞这里的石:“色青、质细、温润,发墨甚似(水岩)大西洞。眼大如拇指头,蕉白、鱼冻皆实而滑,如粉涂成者。天青带微红,青花多极长点,不浮动,且多织席纹,缕缕相续,直而不曲。”这个岩坑是清乾隆初年开的,后来停止开采。

建国前,砚工们偶尔采之,但为数甚少,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重见天日。这个坑有水、旱之分。所谓水坑,是长年积水,开采砚石时必须把水戽干.旱坑却没有地下水浸蚀,但要打洞进内才有好石。在优质的麻子坑石中,有鱼脑冻、青花、蕉叶白、火捺等石品,石眼尤其多。正因为麻子坑石多眼,很宜于雕龙刻凤,将天然的石眼作龙目、龙珠或凤尾拖翎的翎眼,极为生动,所以麻子坑砚往往刻工精细。端砚近年的代表作“星岩新姿”砚就有眼七颗之多,它就是用麻子坑石材雕制的。麻子坑石的质量目前仅略低于老坑石。

当然,烂柯山其它岩的砚石,也各具特色。如在明代开采、位于坑仔岩附近的古塔岩,其石质纯洁而细滑,介于水岩、麻子坑之间。它的石色略带紫红,如果不小心辨认,有时还以为是老坑石呢!软石洚岩的砚石,石品多天青、蕉叶白,略有青花,佳者还有青花结。不过它的质地软滑,据《宝砚堂砚辨》评介:“色苍白而枯,细看有黄黑晦气。”飞鼠岩砚石质松,色白,微灰,青花暗淡,每颗中必有白点。朝天岩砚石坚实滑腻,色紫蓝,有青苔似的斑点或斑纹,惟蕉白稍少活气,其青花大如椒子,但颗粒不分明,且每颗中有白点,扣之作金声,不很理想。宣德岩开于明代宣德年,此岩砚石色泽与朝天岩砚石相似,质坚细,易发墨,间有鸲鹆眼。可称得上端砚石的佳品,然数量甚少(据曹溶《砚录》)。这一带原先还有一个“熊坑”,是明末两广总督熊文灿指挥他部下苏万邦开采的。乾隆时肇庆太守吴淞岩曾获得一个熊文灿用过的“熊坑”砚。名“脂玉”。吴淞岩对此坑砚石评价甚高:“熊坑较今时所出大西洞石娇嫩过之,凝重不及。‘脂玉’砚红润而淡,发墨异常,五活眼在砚池上”。但这个坑开采了很短时间便封闭了

那么,其它山脉的端砚石又如何呢?与烂柯山隔河相望的羚羊岭北岸山麓,也有几个砚岩,所出砚石有的较好,有的次之。老岩的砚石,质细密,色嫩白,它的蕉叶白、鱼脑冻、马尾纹尤似水岩。但它的石疵也比较多,如长点、圆点、石榴仁等。另外,即使老岩石最嫩细者,亦无生活气。龙爪岩砚石,色青白,质地不够细润,青花呈暗黑色,蕉叶白、鱼脑冻也同水岩的相似,火捺紫黑坚硬,石面多纵横白筋却非冰纹。白线岩砚石,多白筋,如粗银线,过去石工以之充为冰纹冻,但它的石筋粗大无活色,且一片红灰混浊气。根据近年开采情况,岩洞内石分3层,第一层石色青带翠绿色;第二层叫“二格青”,一般端现多以它作料;第三层是青石,其优质者可做砚。朝敬岩砚石色紫,质硬,有蛤蚧皮纹青花,无小青花,但多砂钉,常常疵盖于瑜。七稔根岩,色紫,质滑,蕉白与眼似水岩小西洞石,但燥气太甚,无青花,多金点,斜视之星光隐隐照人。以上各砚岩,近年来不是质劣就是数量少,已大都不采了。

散落在其它山头的砚岩,如在小湘的蒲田坑砚石,石色紫白,质粗,青花暗黑无光,蕉白枯燥,缺少细腻气,已不为人们所重视。在肇庆东部砚洲对岸的沙浦大坑头山砚石,色紫质薄,蕉白有大盈尺者,青花皆作长点,上好的大坑头石似水岩正洞石,但可惜石榴仁多而成团,扣之其声宏大。此坑砚石有点似麻子坑石,因此有时真伪难辨。在沙浦西岸村还有一个称为“旧苏坑”的砚岩,相传是苏东坡被贬到广东时由他出资开凿的。旧苏坑的砚石,色青质粗,有大点麻雀斑,略红,火捺略黑,白玉点略粗,散而不圆润,该坑第三层石的天青、蕉白、青花都同水岩西洞石相似,但粗而浮,无青花结。过去还有茶园坑、将军坑、白婆坟、绿石岩等一批砚岩,宋代书法家米南宫(芾)说过:“斧柯、茶园、将军同一溪,斧柯绝难得,茶园次之,将军又次之。”米南宫所讲的斧柯砚石,实质是指下岩。因下岩石质最优,别的砚石和它相比当然是相形见绌了。 现在绿石岩还保留着,它的砚石,石色青绿,微带黄色。优质的绿端砚石则一片青绿,晶莹无暇。因为绿端石作砚玩赏自有一番情趣,它黄绿相间,秀丽雅洁,一块上好的绿端石还是难得的。

七星岩背后的北岭山也有一些砚岩。有的砚岩所产的砚石还相当可贵。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宋坑砚石。“岭之下有宋坑,所谓将军坑也(此岭亦名将军岭)”(《端溪砚坑记》)。此坑是宋朝所开,故称“宋坑”。宋坑共分3个洞,一个在北岭山腰,叫盘古坑;两个在石牌村附近,一洞叫陈坑,一洞叫伍坑。宋坑有个共同特点是其色紫红如猪肝,对着日光斜视时隐隐有金星闪烁,俗称“金星点”。石质润滑、细密、坚实,石品多样。优质的宋坑石有大如饭碗的珍贵鱼脑冻,有鲜艳夺目的翡翠点,有维妙维肖的大火捺。在端砚石的宗族中,宋坑砚石以发墨快而著称。这大概与砚石中有特殊的“金星点”有关。不过,它发墨虽比老坑、麻子坑砚石稍快一点。但研磨出来的墨汁却比不上用老坑、坑仔岩、麻子坑砚所磨的墨汁细腻、油润。

先前由肇庆工艺厂黎铿精制的《百鸟鸣春》砚,几乎集中了宋坑砚石的所有特点。论质,一般来说,宋坑砚石目前仅次于水岩、坑仔岩、麻子坑而排名第四。但优质的却又可以同以上三岩砚石媲美。后来石工们重新发现一个弃置多年的宋坑洞穴,里面的砚石色如猪肝,纯净细嫩而且多眼。此坑目前正在大量开采。

1979年,石工开采了一块奇特的宋坑石,长约14寸,宽约6寸。中间有一个直径约六寸的金钱火捺,呈猪肝色,其余部分灰黄色。艺人因材施艺,在金钱火捺位置开凿圆型砚堂,灰黄色部位雕花。此砚命名为“天女散花”,曾于当年六、七月间送北京“端砚展览”展出。北岭的梅花岩是宋以后所开,它的砚石也很有特色,石色青绿带黄,里面有许多淡黄色的梅花纹,有如梅花鹿的皮毛。这个岩的砚石也是因为有此特点而命名的。不过这个坑的砚石眼虽多而石质并不很好。

仅从以上粗略指数即可看出,端砚石是个多么庞大的“家族”啊!

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春,砚工们在沙浦附近发现一个刻着“大西洞”标记的古砚岩。这个砚岩,笔者未见书籍记载,而从初步开采的砚石来看,却很像老坑所出砚石。究竟这个“大西洞”是怎样的来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看来,端砚石的“家族”还有未被发现的!


首页
书画
端砚
资讯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