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形赋彩 独具个性

2011-04-07 16:25:58 中国端砚收藏与鉴赏网

   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的端砚厂家热衷于储备老坑、坑仔、麻子坑三大名坑砚材。由于对奇石的偏爱,梁鉴棠却把资金投放在色彩丰富,形状奇特的木纹石,以他活跃的形象思维,创作出系列具有仿真品味的山水、人物、瓜果砚。一时间,小小的作坊吸引了不少端砚爱好者。之后,通过经纪人,奇特的作品又悄然打进了台湾、南韩等国际艺术市场,理想的市场效应,坚定了他的信心。

“十年磨一剑”。当他第一次把利用桃溪坑黄斑石的石品巧饰群猪的《金猪迎春》砚送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参加展评时,看到那充满农村生活气息的鲜活的艺术形象,黎铿大师击掌言妙而引起了众多评委的关注,这无疑是他艺术里程上的一个亮点。以后,多次参评作品披金挂银,媒体报导、藏家垂青,因为作品出众,梁鉴棠获得了“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在众多荣誉面前,梁鉴棠却十分清醒,他还是常常沿着山涧那条熟悉的路寻寻觅觅,晚上独自在那张褪了色的工作台上操动画笔刻刀描绘雕刻,直到更深夜静。

“巧形赋色”是端砚石品运用的最高境界,这是他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庆明的启发。于是,他就一头钻进了对具奇石特点的砚石石品的研究。

一次,他在山中偶然发现一种新砚材,砚石基色为墨蓝,石面上分布黄龙包裹的绿带,酷似葱茏的翠竹;石面上还聚散有致地分布着一些类似风化石的黄冻黄斑。他想:“这种奇特的形态和反衬强烈的色彩组合,不是可以利用来构思竹石结构的砚雕作品么?”做出来的砚必定更具奇石的韵味!他如获至宝,回家后,反复观察砚石的特点,揣摩造型、构思题材、推敲表现手法,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庭园清韵》砚。该砚竹子是主体,如何把创作素材进行艺术加工,突显竹子的形象,把它的品格表现出来呢?

梁鉴棠认为,艺术就是创新和突破,只有从传统中创出新意,以鲜活的竹叶的形象才能刺激欣赏者的审美情趣。就好比饱尝山珍海味的大款喜欢到街边大排档叫一碟豉椒炒田螺,品赏它独具品味的野性美。他翻阅了数十位画家的画竹作品,两次驱车到城东公园竹林,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静态竹叶、风动竹叶,远近层次的感觉,背景如何设置等。把通过细心观察所得的素材在脑子里提炼加工,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所以梁鉴棠砚中的竹,不循俗套。他认为,既然砚石中风化石似的石丘与竹干其形态都具写意性特点,那么,叶子与竹节也该以写意手法雕刻,画面才会达到整体和谐交融,才能刻出神韵来,采取国画写意手法则是首选。叶子采取富金石味的篆刻刀工,加上疏密有致的丛簇式的结构,力求显示叶子的整体张力。砚完工后,使观者耳目一新,砚雕采取了夸张、对比、烘托手法,竹子的枝叶表现得疏密有致,迎风轻摆、叶影隐约、老嫩枯荣、虚实相间、各显其趣。该砚的背景设置也独具匠心:砚石左边一壁淡黄色的小石丘(黄冻借喻)起衬托作用,竹子依石而生又高挺于石,石为竹助势,表现出了竹子挺拔秀丽,姿态优美,借喻君子虚怀若谷。为保留砚味,右边开了砚堂借喻砚鱼池。池中一柱玲珑通透的五彩风化石与墨绿的风竹相映成趣。历来文人雅士都喜以“竹月”、“梅月”偶合为意境,以表现高洁明静、暗香浮动的庭园夜色。月亮的设置为深夜的庭园洒下了银光,使人想起了“疏影横斜、梅香入梦”的庭园意境,难怪苏东坡会情不自禁抒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感情了。

同时以竹纹石做的另一方《把洒问月》(图二)砚则是以名人名家的诗、书、画入砚的一次尝试。该砚取材于苏东坡《水调歌头》词意,以开篇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作人物造型,起到了提纲携领的作用,诱导欣赏者品味词中的内涵,理解苏东坡抒幻想而留恋人世,伤离别而处以达观,由超脱尘世的思想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的过程。该砚以人物为主体,竹为背景,它是为服务主题而创设的意境要素,这里竹子的形象更简约、更写意,它为烘托明月而设,而明月则为呼应主体而设,砚文诗则是主人公心境的流露,体现出砚雕严密的构思。梁鉴棠潜心对竹纹砚的研究,发掘最动人的生活情趣,构建出独具个性的竹子的意象世界。

艺术就是不断创新、突破和超越。黎铿大师对梁鉴棠的评价是“他对艺术很执着,有独到的悟性。”


作者:覃玉球


首页
书画
端砚
资讯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