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藝術鑒賞與收藏知識問答(三)

2019-05-25 11:50:17 广建文化

    問:什麼是書畫鑒定的輔助依據。它包括哪些內容:


    答:書畫鑒定的輔助依據只是相對於主要依據而言,它包括題款、題跋、印章、紙絹、裝裱、著錄等。稱它們為輔助依據是指即使這些內容全是真的,也只能作為輔助材料,因只有當一件書畫作品的本身是真的,這些材料才有價值。如果主體立不起來,輔助材料再正確也絕不能將這件作品定為真的。

    題款。題款也叫款識,是指書畫作品上作者自署的姓名字型大小,創作年月、繪製地點及其他內容等。識別這些由作者題寫的名款,可以鑒定出其書法本身所反映出來的風格。

    題跋。題跋是指同時人或後人所題的款識,它包括在書畫作品內或裱頭的天地、拖尾等處的題記。鑒定題款要注意的是,不但要鑒定書法本身的真偽,還要考證題跋者與作者的關係及題跋內容本身的可靠程度。

    印章。印章包括書畫家本人的印章和鑒藏家的收藏印兩類。從內容上分,它包括姓名、字型大小、齋名、閑文等多樣。從印文的內容、字體以及鈐蓋的方式可看出某些時代與個性的特徵,並可從印質和印色上分辨真偽。

    紙絹。紙絹是中國書畫特有的載體,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標誌。從紙絹的不同時期的發展,本身就給書畫鑒定提供了一定的輔助依據。如唐代的麻料紙,五代的澄心堂紙,北宋代的粉箋、蠟箋紙等。須注意的是,中國每位書畫家在用紙絹方面都有自己的不同愛好與習慣,這就給鑒定不同書畫家的作品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如著名山水畫家傅抱石,抗戰時期在四川就常用一種四川特製的皮紙,若在四川創作的作品用的不是這類紙,就應該引起重視。

    裝裱。裝裱是中國書畫藝術的一種特有的樣式。古代流傳有緒的書畫作品幾乎沒有一件是不經過裝裱的。裝裱的樣式有立軸、手卷、中堂、冊頁、屏條等。但從現存的書畫作品看,保留原有舊裱的已不多見,最早的是北宋的一種"宜和裝"。如手卷中的"引首"裝裱樣式是在明代才有,"詩堂"也在這時出現。要留心的是,有一種"金蟬脫殼"的偽裱手法,即將原來的舊裱保留,而將原來的書畫本身換成仿造的偽本嵌裝進去而不留痕跡。前不久,就見到上海某一書畫販子家中,此類作品竟占大半,既有清代的,又有近現代的。一副王福廠的書對賣到一千五百元。

    著錄。著錄是將收藏或過目的書畫作品進行梳理,並用文字記錄下來就稱著錄,如果再將這類文字編輯成書出版,就叫書畫著錄書。這類書籍無疑對鑒定書畫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書畫著錄書可分為宮廷收藏與私家收藏著錄兩類。宮廷類的有《宣和畫譜》、《宣和書譜》、《石渠寶箋》等;私家類的有周密的《雲煙過眼錄》,顧複的《平身壯觀》、安歧的《墨緣匯觀》等。但有一類以欺世盜名為目的的假著錄,如明代張泰階的《寶繪錄》,竟集晉唐以來的偽畫二百餘件,覽之令人忍俊不禁。為此,對歷代著錄書必須一分為二,具體分析,切不可盲目依從,因有許多偽作就是依據著錄仿造的。


    問:我國最早的卷軸人物畫代表畫家是誰?有哪些存世作品及其藝術特徵?


    答:從現有的文獻資料及各大博物館藏畫來看,我國最早的卷軸人物畫代表畫家應推東晉的顧愷之。

    顧愷之,約生於三百四十六年,卒於四百零六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江蘇無錫人。曾任大司馬參軍、荊州刺史、散騎常侍。顧愷之博學多才,在藝術修養上詩賦書畫無所不能,尤精於繪畫。他畫學衛協,釋道、人物、山水、禽獸無所不能,而最大的成就還在於宗教、史實、肖像等人物畫方面。他還是一位傑出的畫學理論家,他的《論畫》、《魏晉勝流畫贊》及《畫雲臺山記》等論畫名篇,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顧愷之的繪畫作品流傳不多,唐代《貞觀公私畫史》一書共收錄十七件,《歷代名畫記》中收錄二十九件,到了宋代,入內府見於《宣和畫譜》的僅存九件,散見於其他著錄的也很少,可見顧愷之的真跡在宋代已是寥若晨星。今天存世的所謂顧愷之的作品,有《女史箴圖卷》、《洛神賦圖卷》、《列女仁智圖卷》和《斲琴圖卷》,但據專家鑒定,一般認為都是宋或唐人摹本。其中《列女仁智圖》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是根據漢代劉向《古列女傳》第三卷《仁智傳》的內容繪製的。畫中的線條與顧其他作品相比顯得較粗,風格勁健,且較為注重墨染。此作據已故唐蘭先生考證,認為雖系宋人摹本,但非系顧氏風格。《斲琴圖卷》亦藏故宮博物院,是一幅描繪古代文人學士制琴的場景。此作衣紋線條細勁,設色暈染淡雅古樸。據唐蘭先生考證,也是晉朝傳本,並非顧氏原作風格。如此看來,作為顧愷之原跡之摹本可靠性較大的是《女史箴圖卷》和《洛神賦圖卷》。

    女史箴圖卷》現藏英國不列顛博物館,是據西晉張華諷諫賈後宣揚封建女德的《女史箴》內容所作。全卷共分十二段,前三段已佚,尚存幾段,卷末款署顧愷之,當為後人所添。圖中人物神態宛然,體物描繪精微,筆法細勁聯綿,宛如春蠶吐絲,設色典麗秀潤,氣息古樸。明代陳繼儒以為是宋摹本,清代胡敬以為是唐摹本,而今人也以為唐人摹本為可靠。

    《洛神賦圖卷》系據三國曹魏詩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賦》的內容而創作的。現傳世的共有三個摹本:一為遼寧省博物館藏本。原系紹興內府所藏,明代由項子京藏,至清代歸梁清標收藏。二為故宮博物院藏本。清代為梁清標收藏。三為美國弗利爾藝術博物館藏本。前段已失,卷末有明董其昌題字,定為顧氏所作。以上三卷全系一個底稿的摹本,專家們一般定為宋摹本。畫中洛神衣帶飄逸,動態委婉從容,目光凝注,設色豔麗明快,較成功地刻畫了人物的形象特徵。

    其時的人物畫家,除顧愷之外,著名的畫家還有陸探微和張僧繇,畫史稱他們為南北朝畫界的"三傑"。據唐張懷瓘《畫斷》中評說三人所畫的人物,張僧繇得其骨,陸探微得其肉,顧愷之得其神,但張和陸的作品至今已無跡可尋,故只能根據文獻來瞭解他們作品的面目了。
總之,瞭解了顧愷之的人物畫,為以後、尤其是唐代的人物畫鑒賞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因這些雖系摹本但畢竟是存世最早的人物卷軸畫代表作品。


首页
书画
端砚
资讯
联系